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鼓膜被鳞,没有喉褶。后肢贴体前伸最长趾端到达颈部,尾长为头体长的两倍。躯干部有五个不规则的棕色斑。鼻鳞与第一枚上唇鳞之间相隔一枚小鳞,上唇鳞7或8枚。
形态 依据宋鸣涛(1987: 59)描述。全长雄蜥(68.5 + 138)mm,雌蜥 (70+142)mm。头背面褐色,两眼间有一浅褐色横纹,眼后有一褐色纹斜达口后角;吻鳞、上下唇鳞、颌下及腹部乳白色;躯干背部淡棕色,有五个不规则的中央灰色的棕色斑,体侧及四肢背面褐色,具淡灰色纹;尾背面棕灰色,有褐色环纹,尾腹面色略浅。头长约为头宽的一倍半,两颊略内陷,鼓膜被鳞。头背鳞片大小不一,均起棱。吻鳞宽而低;鼻鳞大,扁圆形;枕部、颞部及下颌后部均有对称排列的单片锥状鳞。鼓膜后下方亦有锥状鳞。鼻鳞与吻鳞间相隔1-2枚小鳞,鼻鳞与第一上唇鳞间相隔一枚小鳞。上唇鳞7或8枚;颏鳞五边形,.下唇鳞9或10枚;咽喉部鳞片细小。有肩前褶,无喉褶。颈鬣由8枚侧扁的鳞片组成,背鬣锯齿状;体背鳞具棱,其间杂以起棱大鳞,背脊两侧的大棱鳞排成纵行,腹面鳞片大小一致,均具棱;四肢被以大小不等的棱鳞。第III、IV指几等长,第IV趾长于第III趾。后肢贴体前伸最长趾端到达颈部。尾圆形,鳞片具棱,尾长为头体长的两倍。
形态 依据宋鸣涛(1987: 59)描述。全长雄蜥(68.5 + 138)mm,雌蜥 (70+142)mm。头背面褐色,两眼间有一浅褐色横纹,眼后有一褐色纹斜达口后角;吻鳞、上下唇鳞、颌下及腹部乳白色;躯干背部淡棕色,有五个不规则的中央灰色的棕色斑,体侧及四肢背面褐色,具淡灰色纹;尾背面棕灰色,有褐色环纹,尾腹面色略浅。头长约为头宽的一倍半,两颊略内陷,鼓膜被鳞。头背鳞片大小不一,均起棱。吻鳞宽而低;鼻鳞大,扁圆形;枕部、颞部及下颌后部均有对称排列的单片锥状鳞。鼓膜后下方亦有锥状鳞。鼻鳞与吻鳞间相隔1-2枚小鳞,鼻鳞与第一上唇鳞间相隔一枚小鳞。上唇鳞7或8枚;颏鳞五边形,.下唇鳞9或10枚;咽喉部鳞片细小。有肩前褶,无喉褶。颈鬣由8枚侧扁的鳞片组成,背鬣锯齿状;体背鳞具棱,其间杂以起棱大鳞,背脊两侧的大棱鳞排成纵行,腹面鳞片大小一致,均具棱;四肢被以大小不等的棱鳞。第III、IV指几等长,第IV趾长于第III趾。后肢贴体前伸最长趾端到达颈部。尾圆形,鳞片具棱,尾长为头体长的两倍。
大小
依据宋鸣涛(1987: 59)描述。全长雄蜥(68.5 + 138)mm,雌蜥 (70+142)mm。
生物学
生物学资料 标本采自山坡草丛中。剖视5雌性成晰,怀卵2-4枚,卵径5-8mm。
垂直分布:700-750m。
垂直分布:700-750m。
海拔范围
国内分布
陕西(华阴、洛南、商南、山阳、柞水、佛坪、宁强等)陕南地区。